“母亲节”的早上,弟弟一起床就溜进哥哥的房间讲悄悄话去,并与我强调不给偷听的,我很肯定的答应着。没一会工夫弟弟红着眼睛来厨房寻我找安慰,按以往的惯性,以为只是哥哥又没有满足他的需求而委屈的情绪,想着随意说几句好话就可以按下回车键的,不同的是,弟弟却抱着我眼泪婆娑地抽泣着诉说他哥哥的不是。原来是弟弟满心欢喜地去找哥哥,提醒哥哥今天是“母亲节”,是想商量着一起给我一个惊喜,但哥哥不但没有同意弟弟出的主意,反而说弟弟幼稚来着。弟弟泪眼涔涔地趴在我的肩头问我:哥哥是不是不爱妈妈,为什么他都不愿说爱妈妈的话?”碰上这棘手的问题反倒尴尬的人是我了。
反观自己,不管大节小节还是疏于日常,我也从来没有对父母亲口说过:“我爱你”之类感性的话语,尽管对父母的爱也是情根深种,但平时感性的话还是觉得羞于说出口,明明有时想家、想父母想疯了,在无数个思念的日子里,明明心里千万遍地练习着“爸、妈我想你们;爸、妈我爱你们”但都在面对面或在电话打通的时候又变得语结了,爱父母的话始终还是没有讲得出口。
记得在分场的一次闲聊中,和几个95后的小伙子说到了我家弟弟的幼稚事件,他们调侃着弟弟一天到晚把“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想你”的话挂在嘴边有多幼稚、有多可爱,但也都一致地表明,不管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对父母也说不出这样的告白……
生活中,也许我们都习惯性地把对父母、对亲人的深情表达在行动上,而羞于言语上很动情的表达。常常在特别的日子里,或者是特殊的情况下总想把酝酿了许久的话语说出来,但总是一次次的准备,却又一次次的说不出口,有时我也会很纠结,我到底在矫情什么,爱本来就要大声说出来呀,对至亲至爱的人常说说“我爱你、我想你”就真的有那么难为情吗?我们总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偏偏总会忘记给父母营造生活里的仪式感,是习惯性自我感观的觉得父母不需要还是明白父母根本不会跟自己的孩子有任何的计较才会让我们如此有优越感呢?
在我们无条件、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父母给予我们无限宠爱的同时,在自以为满足父母生活需要的就是回报父母最好方式的同时,是否我们也要学着适时的带给他们感观上的幸福感呢?试着对父母大声地说出“我爱你、我想你”,只因是父母,如果一语能抵万金,多点幼稚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