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植物,其生长异常迅速,繁殖能力强,传播速度飞快。
1、薇甘菊主要生物特性: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单叶对生,叶薄,三角状卵形至卵形,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两面无毛;花序为头状花序,多数,在支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序梗纤细,花冠白色,管状,瘦果细小,长1.5-2mm,长椭圆形,黑色,被毛,具5棱,被腺体,冠毛由32-38条刺毛组成,白色,长2-3.5mm。
薇甘菊的繁殖能力很强,可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还可通过营养茎进行无性繁殖。薇甘菊种子有1-2个月的后熟期,种子在25-30℃的萌芽率为83.5%,在15℃时萌芽率仍达到33%。薇甘菊的无性繁殖能力极强,其茎节处可随时生根,伸入土壤吸取养分,长成新的植株;其节间也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也可长出新枝,生命力强,生长极其迅速。
2、薇甘菊的主要危害:薇甘菊入侵林地后,攀援到树木上,能迅速形成覆盖层,使树木因光合作用等受影响从而长势也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可使树木枯萎死亡,特别是对未成林地和幼林地的危害更为巨大。
薇甘菊还可以跟树木竞争养分,使其生长受到影响,同时增加林地除草成本。薇甘菊可通过竞争或分泌化感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攀援或覆盖其他植物,使其他植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停止生长与繁殖,甚至枯死,改变原有群落或生态系统结构,导致原有群落或生态系统退化,降低原有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旦薇甘菊大面积分布,那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3、薇甘菊的防治时间及方法:薇甘菊最佳调查时间为每年的10-12月份,这个时间是薇甘菊的花期,比较容易识别辨认。主要辨认特征:小花集中聚集成头状花序,花序白色,花小且非常多。其调查方法有访问、普查和样地调查三种。
薇甘菊清理应在开花结果前(10月份前)进行,对已发现薇甘菊的区域,将薇甘菊的地上藤、叶及根清除出生长区,晒干焚烧,使其不能再造成危害。对于匍匐于地的薇甘菊枝条,宜在春季匍匐茎尚未茂盛生长时进行喷药(紫薇清)处理,对已攀爬到树冠层的薇甘菊,割断后留置于树上任其干枯是首选措施,并将其根部挖出;对清除出的薇甘菊枝条,需防止断枝遗落长成新个体,可集中晒干烧毁。对于不能喷施除草剂防除的地方,先除藤蔓,用刀将攀援藤蔓割断,用锄头挖出根部,集中烧毁深埋,务必做到斩草除根,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清除一次,需要连续进行至少3次。
薇甘菊重在预防,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为更好的预防薇甘菊的入侵,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1)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民众认识薇甘菊并了解其危害性,进而减少薇甘菊的人为传播扩散。对进入林区的民众发放宣传手册,图文并茂,发现薇甘菊即上报;(2)加强对进入林区的草皮、苗木监管检疫力度,做好登记造册工作,一经发现,立即采取拔除措施;(3)做好重点区域的调查监测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控制,在其形成危害之前清除掉;(4)加强对发生区薇甘菊的治理,控制其向周边扩散。

薇甘菊的叶呈三角状至卵形,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

叶对生,茎有棱,茎上有白色短毛

种子具冠毛且细小,易借风力传播

薇甘菊攀岩墙面